2021年,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市司法局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,深入贯彻落实《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(2021—2025年)》,统筹谋划、求真务实,不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工作,取得了一定成效。
一、2021年法治政府建设基本情况
(一)持续加强党的领导
一是坚持党对法治政府建设的领导,将法治政府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。局主要负责人全面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,统筹推进法治建设各项工作。建立常态化讲法、学法、评法机制,着力提升干部职工法治素养。
二是组织开展法治政府建设自查,查漏补缺、巩固成效。配合省级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第三方评估组对我市进行实地核查,获得省政府审核评估1000分(满分),入列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候选综合示范地区。
三是积极履行法治建设统筹协调职能。制定并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印发《鞍山市贯彻法治中国建设规划实施方案(2021-2025年)》《鞍山市贯彻落实〈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(2020-2025年)〉具体举措》《鞍山市贯彻落实〈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(2021-2025年)〉重要举措分工方案》,形成未来五年全市法治建设总体思路。
(二)深化拓展法治建设格局
一是不断提高行政立法质量效率。印发全市年度立法计划,出台地方性法规1件,开展6轮地方性法规、规章清理工作,累计废止地方性法规6件、政府规章8件、规范性文件9件,修改地方性法规3件。代市政府起草《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实施细则》,对176件政府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,对政府行政决策提供合法性审查87次,组织协调政府法律顾问参与决策118人次。
二是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。经省政府审核评估,以满分1000分的成绩,成功入围国家级法治政府建设候选综合示范区。不断深化法治社会建设,制定出台“八五”普法规划,形成“八五”法治宣传教育决议。法治乡村建设有序推进,东鞍山镇獐子窝村、高力房镇桥坨村获评全国法治示范村。
(三)全力推进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
着力强化立法保障,起草出台《鞍山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,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建设迈入有法可依的新进程。着力规范涉企检查,组织全地区行政执法机关利用“互联网 监管”平台推进“大综合执法平台”建设,联合制定涉企检查计划,初步实现“一次检查、全面体检”。着力规范行政处罚,公布两批“包容免罚”事项清单,共计1308项包容免罚事项。着力简化行政审批,在全市“一网通办”事项目录中,梳理出590件证明事项,对其中78项证明事项开展告知承诺制并向社会公布。
(四)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
建成1174个“村(居)民评理说事点”,实现全市行政村(社区)全覆盖,建成个人调解工作室129个。建成覆盖城乡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,全市共有各级各类调解组织1318个,特别是2021年指导建立了市知识产权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,累计调处各类纠纷4520件,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。
(五)大力发挥公共法律服务效能
一是“一村(社区)一法律顾问”持续推进,发挥1010个驻村(社区)法律顾问微信群作用,开展参与人民调解、代写法律文书等公共法律服务2143人次。
二是累计组织44家律师事务所同民营企业结对子,一对一开展法律体检、法治宣传1568次。通过网络app与民营企业随时对接,帮助民营企业梳理各类法律纠纷、仲裁案件50余起。
三是圆满顺利完成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鞍山考区工作,得到省司法厅领导批示表扬。
二、存在问题
虽然我局在法治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还存在法治建设机制不够健全、监督考核机制有待完善、承担的法治政府建设任务与工作力量不匹配等问题。
三、2022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打算
(一)做好立法工作
坚持立改废释并举。加快起草出台《鞍山市社会信用条例》,推动物业管理立法。建立地方性法规、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清理统筹指导机制,加强同全市各部门间的联系,变被动等待清理为主动要求清理,公布鞍山现行有效行政规范性文件目录。
(二)深化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工作
对标《市县法治政府建设示范指标体系(2021版)》,强弱项补短板;做好迎接国家级法治政府示范创建活动实地核查工作,争取早日实现法治政府建设率先突破;着力当好政府法律顾问,建立与政府常态化沟通机制,帮助政府解决涉法难题。
(三)完善行政执法统一领导、管理和协调机制
深入推动执法重心下移,完善“一支队伍管执法”,推动行政复议改革后续任务落地落实,加大复议办理中的调解力度,努力推动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。
(四)提升公共法律服务水平
以《关于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》为依托,实施“一村(社区)一法律顾问亮品牌”工程,利用宣传板、户外广告等介质,集中推介法律顾问信息及凯发k8官网首页登录的联系方式,力求在2022年底实现法律顾问宣传全覆盖。同时,不断提高城乡间、区域间、群体间的公共法律服务均等普惠水平,村(社区)100%配备法律顾问,律师每人每年公益服务活动不少于50个小时,公证员每人每年办理公益类公证不少于3件。